行业动态

微信创造者:把最难的生活,写出笑声来 | 「我微信你」


60多年前,美国布法罗大学助理教授威尔逊・格雷特巴赫在做一个记录心跳的机器原型时,不小心从工具箱里拿错了电阻器,记录器电路产生了一个如同人体心跳的节奏。他当即意识到,这个因为小失误而产生的新创造,能够调节心跳,帮助心脏病患者,这就是可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的由来。


如今,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便利贴和可口可乐,无不是有点意外的创造。想做超强粘合剂的发明家西尔弗结果造出了不那么粘的粘合剂,反而催生出了便利贴;可口可乐的故事就更被人熟知了,创造它的人本来是想做头痛药水来着,结果造出了「肥宅快乐水」。


这样的故事如今依旧在不断上演。微信上的很多公众号作者,小程序、小游戏的开发者们,都是在不经意间萌发了创造的念头,然后因为内心的满足和粉丝、用户的喜爱而一发不可收拾,甚至改变了他们生活方式、职业选择和人生的走向。


当创造精神蔚然成风的时候,意外之喜便是情理之中。


今天,微信公众平台已有超过2000万的公众号;小程序数量也已经超过了100万个,小程序生态已经聚集了超过150万的开发者。当它们刚上线的时候,谁也没能想到有如此多的创造者聚集于此。


公众号「君霖涂画录」的作者是小画家君霖。3岁时,小君霖就展现了过人的绘画天赋,她会每天花3、4个小时练习画画,也会在每画完一幅画后急切地展示给每一位在场的人。画画对于她来说,是记录,也是表达。


当君霖的画越来越多,想「给全世界看」的时候,5岁的她在妈妈的帮助下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并由妈妈整理她在绘画时的故事和灵感,内容有君霖对大自然的观察,对梦境的重现,也有对遇到的人的描画。



还有很多像君霖一样满怀初心,将创作本身作为「原动力」的公众号,比如由媒体人李舒跨界创业,坚持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讲历史、讲美食的「福桃九分饱」,能用一封公开信让人分清兰州拉面和牛肉面的区别;用漫画敏锐捕捉都市年轻人日常喜乐,和「有趣的人,做有趣的事」的「有趣青年」,是千千万万用全新的表达方式释放创意和热情的自媒体的一个缩影。



公众号「老鼠什么都知道」则是漫画家海带想象出来的两只老鼠和他们的生活。老鼠A和老鼠B衣食无忧,又有着和当代人一样的敏感和焦虑。通过老鼠的口吻将日常生活陌生化、哲理化,戳中了无数同样敏感的「少数派」们。



为什么老鼠会被如此多人喜欢?海带总结的经验是「保持耐心」,在爆炸式更新、碎片化阅读以及情绪宣泄化地沟通的今天,耐心对创作者来说成了需要维护的品质。和一些「做号」的群体相比,海带坚持去寻找适合自己的说话方式,他甚至形成了「反经验直觉」,主动抛弃旧的修辞和结构,寻找新的表达方法。


微信上还有很多和海带一样的「少数派」创作者:已经连续更新1600多天的「Sir电影」,坚持用说人话的方式,撑好片的腰,揭烂片的底,因为他知道观影的真正门槛,是为了让更多人爬上去,而不是把人们隔在外面,不做高高在上的影评人,就能和爱电影的人近一点;公众号「为你读诗」每天坚持推送由专业的主播、演员朗诵的诗。在碎片化的网络生态中,诗歌就像躲在角落的硬币,但「为你读诗」相信,「我们被视为少数人,却影响了很多人」;用幽默、自黑调侃中年人、父母、夫妻、育儿的魔都高影响力KOL「格十三」,却绝不跟风或贩卖焦虑,她想为读者「把最难的生活,写出笑声来」;从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却要坚持锐度、深度和专业的「刺猬公社」,想要「架起桥梁,连接两个互相碰撞的世界」。



微信的社交传播让好的、稀缺的内容得到了精准扩散,公众号的原创保护机制,也让创作者们得以保护自己的创造成果。


在创办「新世相」之前,张伟就已经是国内顶尖的媒体人了,但是在微信公众平台上,他想创造些新东西:一个由所有的阅读、参与的人组成的「族群」。


一篇篇刷屏的推文之后,新世相开始尝试诸如「征集凌晨4点的北京」的活动。世相君并不仅仅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新媒体,更想要倡导有物质基础的精神生活,为文艺青年正名,「影响力,是激发人心里的好」


还有很多和新世相一样的创造者,他们都怀着对自己擅长的领域的使命感,想要去影响应该影响的人们:用专业的角度、通俗有趣的语言做乐评的「乱弹山(邹小樱)」,会尝试各种内容、形式去影响对音乐感兴趣的人,因为他深知「为50个人歌唱,比5万人更难」;找仙姑预测中国有嘻哈冠军、暗访朋友圈炫富产业链、体验雪地代写,很认真地做不靠谱的事情的「跳海大院」,为的是在眼花缭乱的网络世界里成为年轻人保持阅读习惯的一片自留地,「我们只是影响了将会影响世界的那一小撮年轻人」。



微信生态上还有一些先行的「探索者」,服务号推出时,就有一些移动互联网的创业者,开始把运营重心放在微信公众平台而不是app上,健身服务、银行、点餐排队……都可以通过公众号更方便、更低成本地触达用户。


小程序带来了更多的能力和更强的性能,这释放了开发者的活力,因此也诞生了很多全新的「探索者」。知名创业者王俊煜把小程序比做一张「白色画布」,它给内容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从内容小程序「轻芒杂志」,到帮助内容创造者制作高品质小程序的「轻芒小程序+」,王俊煜和轻芒走过了一段曲折但有价值的探索。现在,借助「轻芒小程序+」,即使毫无开发经验的内容创作者,也可以快速生成自己的杂志小程序和答题小程序。



轻芒也曾经尝试过针对所谓的「低线城市」和「高龄用户」的抽奖产品,但很快发现这些被快速吸引来的用户也在短时间内如潮水般散去。探索和教训让王俊煜开始坚信,「为长期价值而准备的创造,本身也是长期的」


小程序生态上还有很多探索者,比如为知识付费、在线教育提供解决方案的「小鹅通」说,「客户教我们做产品,过去是,未来还是」;第一个提出「每周一花」,将鲜花从礼物变成生活的「花点时间」,在第一次「爆单」后开始发力投入供应链的长期建设;从杂志起步的「Lens」,已经在微信上尝试了做视频,做沙龙、展览、产品和儿童美学教育,致力于用更多的方式发现创造与美。微信为它们提供了探索的舞台,他们也在用信念、梦想和努力回馈用户。


人类有着与生俱来的记录和表达的欲望,创造可以是莱特兄弟的飞机、贝尔的电话、梵高的画作、莫泊桑的小说,也可以是涂鸦、COSPLAY、摄影、表情包创作、公众号写作、小程序开发……创造不需要理由,无关成果大小,活着就要创造点什么。


满怀初心的创造者知道,原动力很强大,可以带你抵达更远的地方;少数派坚持自我,因为他们明白少数是相对的,有时候也称作志同道合;追逐影响力的创造者,通常是为了激发人内心深处的正面情绪,他们深知影响什么,比影响多少更重要;而探索者从不担心没有路,当荆棘变成坦途,他们又会踏上下一次探索。


一个生态的繁荣依赖参与者和创造者的付出,而形形色色的人和故事组成了生态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微信向创造者致敬,也努力为每一位创造者提供平台,让每一种创造都体现出价值。


创造者说:微信创造者的真实表达。


由微信发起关于创造话题的分享计划,通过邀请微信创造者分享自身故事,探讨在微信生态中关于创造的多元价值。


创造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从一个想法开始,到付诸于一个行动,活着就创造点什么,然后让创造体现价值。